Frivolity: Measure Design#

建筑设计的计量#

我记得有种说法:高度发达的文明其艺术品的设计往往开始做“减法”,不再不断地添加繁复的雕刻和装饰,而是有意的简化和突出。这让我想到当下大城市里开始涌现的现代建筑和后现代建筑,想来我们可以去计量一个地区的艺术水平——似乎有些困难?不如先从建筑设计的水平开始。

不是美是稀缺的,而是稀缺造就美。

审美的本质是什么恐怕不是一个能在这里简简单单就讨论完的东西。我现在比较武断的做出以上论断,是为了进一步发展指标。我倾向于认为是人类具有“审美的需求”——这个需求在日常的普遍的生活中没有得到满足——这正是稀缺性的意义。(我还要提到一个反驳的角度:这个价值与创造性价值尚有区分。如果我们纳入时间变量,那么富有创造性价值的事物在其之前极其稀缺,而在之后带动了大量的模仿者,或者说自己成为了开创者,那么它显然具有美的价值。但当这个事物的元素在生活中俯拾即是的时候,大家自然不再对其审美敏感。)

以此逻辑为基础,我们同时也需要一些事先由美学专家(建筑设计家)挑出的评价维度,它反映了人类共性的审美需求。例如建筑的几何外形、色彩、结构、纹理(\(X_1, X_2, X_3, X_4, \ldots\))。借助计算机技术,我们可以获取一个街区的实景图,将各个建筑依照各个维度,进行数学上(计算机视觉上)的相似计算 \(r_{ij1}, r_{ij2}, \ldots\) ,再按一定方式如加权得到一个合并的建筑 \(i\) 和建筑 \(j\) 的相似系数 \(r_{ij} = f(r_{ij1}, r_{ij2}, \ldots)\)

我们定义一个建筑对于一整个要考察的建筑群(称背景或参考基)的设计价值(审美价值)\(v_i\)

\[ v_i = \sum_j \frac{r_{ij}}{v_j} \]

\(j\) 的遍历包括 \(i\) 自身,需要自己给自己“壮胆”)(通过联立群体内全部建筑求解)

我未经严格考证的认为它确实具有 1. 给离群点赋以高值 2. 给群聚性缓慢提高值 等等合理的数学性质。

上述把稀缺性挂钩审美价值的作法受到质疑大概来自这两个方面:

  1. 日常的(普遍的)到底是什么?

  2. 古怪的垃圾品?

建筑可以近乎完美的解决这两个问题,而绘画、音乐等艺术还需进一步考量。我们考虑全部的建筑具有一定的可行性,它们就是大家生活中接触到的建筑物的全集,那么一个标新立异的富有变异感的设计可以被视为高审美价值的。古怪的垃圾品鉴于建筑的规划、审批、施工需要层层把关实现,不大可能出现彻底的丑,何况不走寻常路可能本身就是艺术呢(比如争论中的行为艺术)。而画作、曲作的对比背景应该是人的日常生活,所以人们会喜欢欣赏画喜欢听音乐,我想这个指标可能需要做改进。

从这个指标出发,那么研究空间就大了。我抛砖引玉一个:

现在的城市建筑都由设计院、建筑事务所设计。最终整个城市或某个空间区域分布里的总设计度 \(V = \sum v\) 与它们花费的总设计费用 \( C = \sum c\) 的比值 \( \zeta = \frac{V}{C}\) 表示了一单位费用下产生的艺术效用,称作 \( conservative\ factor \ \zeta\) 保守度——因为建设过程是甲乙双方协商的结果,文化保守的地区在变异程度上要弱于开放的地区,可能也是人均GDP高的地区。